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俞  杰
 
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生,福建顺昌人。少时跟随谏议大夫陈瓘、理学家杨时学习。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历任县主簿、判官、录事、教授等职。宣和初年(1119年),他从漳州司录(掌总录文簿、举弹善恶的七品官)升为国子录,后提拔为监察御史(相当今监察部官员)。
 
 
当时蔡京掌权,大肆征收赋税,摊派劳役,剥削百姓,廖刚反对这些做法,“论奏无所避”。后因双亲年老要求调任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今莆田市)知军。钦宗即位后,召廖刚回朝任右正言(掌对皇帝规谏之职)。此间,其父去世,回乡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郎(相当今副司长),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1131年),顺昌人余汝霖在邻州作乱,官吏全都仓皇出逃,廖刚告知跟随作乱的人回归本业。不久,又有作乱者入顺昌,朝廷路监司命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作乱者,乱者知廖刚父子讲信义,便散去。后廖刚被召为吏部员外郎,上任后即上疏道:古代天子都有自己的兵将,用以防备意外,增强君主的威势。希望参考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不久,廖刚继续向高宗进谏:国家艰难已极,现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今绍兴)这地方实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今南京),亲率六军前往固守,以杜绝金人攻占的想法。绍兴二年,廖刚调任起居舍人(掌记载皇帝言行与国家大事),后提任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兼侍讲,不久,改任给事中(建言朝臣)。期间,其母离世,离任服丧,期满,复任给事中。绍兴五年,廖刚又上书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当初没有储蓄,每天翘首以待从东南运来的粮饷,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此忧患,不如屯田。并献上计策: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高宗采纳此策,令都督府执行。由此,减轻了东南百姓的负担,安置了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劳力,发展了生产。绍兴六年,廖刚以徽猷阁直学士身份出任漳州知州。当时,漳州一带办丧事浪费之风炽盛,廖刚亲定条约,加强教化,经过努力,民间俭朴之风得以发扬。绍兴七年,廖刚升任御史中丞(三品朝廷监察官员、御史台长官),任内直言敢谏,经常上书陈说时弊,由于他不畏权势,知无不言,使“骄横者肃然”。当时宰相秦桧当权,想利用廖刚的“台谏之力”以排除异己,但廖刚不与秦桧同流合污。秦桧的亲戚郑亿年力赞“通和”,且与金人勾结,秦桧反让其“得美官”。廖刚上疏,揭露其罪行,并经常提醒高宗要明辨是非,不要被奸佞蒙蔽。秦桧听说后,对廖刚愈加嫉恨。廖刚还奏请起用德高望重、主张抗金的将相。秦桧十分不满地说:“是欲置我何地耶?”于是将廖刚调为工部尚书。不久,又令人弹劾廖刚荐人不当,贬为亳州明道宫提举。翌年退休回籍。绍兴十三年病逝。
 

廖刚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主要有《高峰集》《高峰先生文集》十七卷、《御览世彩堂诗集》等,后人赞其为“道南高弟,绍兴名臣”。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