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杨梅
周银芳
自古以来,国人都喜杨梅,许多骚人墨客还吟诗作画称赞杨梅。清朝的李濂在面对沈周所画的杨梅图时感慨地写下: “江南花果树,珍异数杨梅” 的句子。宋朝余萼舒在《杨梅》诗中叹道:“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意为杨贵妃若知杨梅有如此美味,可能荔枝就到不了长安。唐朝李白在《梁园吟》诗中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清朝弘治15年间,薛章竟丢下手中农活,冒着暑热从江阴发舟专程赶到苏州采摘杨梅,但还是来晚了,留下了“时采摘殆尽,仅获一丸紫而大者”的遗憾。我从小到大也喜爱杨梅,在许多地方都观赏、采摘、品尝过杨梅,但感到其它地方的杨梅大多是粒偏小、色偏淡、味偏酸。唯家乡的杨梅使我观之心狂眼亮、摘之若拾明珠、食之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坐落在南方的一个小山村,离村庄约五华里有座山土层深厚松软,富含石砾,山坡上和山谷中生长了大片的野杨梅。采摘品尝杨梅是村里人满心欢喜的事,夏至过后是杨梅成熟的季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杨梅被村里人视为天上赐于的仙果。村里人很纯朴,每个人都怀着有福同享的善良之心,采摘杨梅都是结伴而行,相互帮衬。采摘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很充足,头天晚上就洗澡净身,第二天一早起来大家先拜祭天公,以求平安而归,因为不仅人喜欢吃杨梅,许多野兽也喜欢吃杨梅,采摘时弄不好会遭到野兽的攻击;然后穿上深色衣服,以防被杨梅汁染红;接着有的村民带着柴刀,有的手拿剪刀,有的扛着可折叠的竹梯,兴高采烈地往山上走去。我和一群小孩遇到节假日都会跟着大人上山,既可饱餐一顿新鲜的杨梅,又可学习长辈们采摘杨梅的技巧,还可在野外疯玩一天。
我第一次跟着长辈们采杨梅时天气特别好,早上出发便云开雾散、晴空万里。快到目的地、赶至山脚下顿觉成熟的杨梅被山风一吹飘过来清甜的果香,还透着一丝的酸味,令人直咽口水,胃口大开。放眼望去,山上成片的杨梅树上挂着圆鼓鼓、鲜艳艳的杨梅,有的淡红奇丽,有的娇红欲滴,有的紫里透红,有的乌黑发亮,着是惹人眼目,令人唾涎。
上山时,拿柴刀的长者劈断荊棘杂草为大家开路;有的拿着树枝拨动两旁的杂草,驱赶蛇蝎;有的负责拔青草分给大家铺垫竹篓、箩筐,以免下山时杨梅被巅破。采摘时,青壮年见到低矮的树,只是一个跳跃便摘下几颗杨梅;遇到高一点的树,只要几个爬登就窜上了树身;碰到更高的树,则借着竹梯爬上去采摘。我和孩子们都想感受一下亲手采摘杨梅的体验,大人们便把我们抱上树,还不放心的站在树下看着我们,采的差不多后又把我们抱下来。有一个胆子大的孩子非要自己爬上树,结果没爬多高就摔了下来,身上多处皮肉被划破出血。一位长者见状,赶紧用柴刀劈下几片杨梅树皮,用嘴咬烂放水调好后敷在小孩的伤口上,过一会血就止住了,自此,我才知道杨梅树皮能止血疗伤。采摘那些品相好的杨梅大家都很小心,用剪刀轻轻的把挂有杨梅带着叶子的树枝剪下,树枝不能剪的太多,否则会伤着树身,不利于来年杨梅的长势,也不能剪的太少,否则不利于保鲜。大家采摘完回家前都会相互看看收获的果实,对采摘太少的人,其他人都会分些杨梅给他,使大家都能够来时高兴、回时满意。

品尝杨梅是采梅人最过瘾的事。一上树时,大家把刚采摘到的杨梅用口一吹,往身上一搓,便一粒接一粒连肉带核吞到肚子里,待吃的打酸嗝后才摸肚擦嘴继续采摘。在树上的长者会把第一趟采摘的杨梅扔些给树下流口水的孩子们,我们会把脱掉的上衣双手扯开,迎接天上掉下的奇珍异果,孩子们一边不停地吃着杨梅,一边期盼着长者能再多扔点杨梅下来。真正的杨梅大餐是在大家采摘完后才开始的,不同的树杨梅有着不同的味道,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相互品尝所摘杨梅的滋味。当下采摘的杨梅最可口,我以前在家里吃的杨梅都是大人用盐水泡洗过的,口感自然不能与新鲜杨梅相比。这次跟长辈上山采摘杨梅,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学采梅的手法,观梅的颜色,品梅的美味。我边吃着不同的杨梅边观察杨梅的外形,杨梅很像荔枝,荔枝外壳的刺是不能吃的,杨梅看上去带刺,而这些刺是可以吃的肉;荔枝肉光泽透明,但却像木鱼的眼晴显得木呆,而杨梅的光泽是鲜活灵动的。荔枝的味道十分纯甜,但吃多了会感到甜的发腻,杨梅的滋味则是酸中带甜、甜中带酸、酸甜适中,食而不腻。宋代方岳在《次韵杨梅》一诗中写道:“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生动地描绘了杨梅酸甜交织的独特风味。小孩们永远是嘴馋胜过眼馋,看到不同树上摘下来的杨梅,我的口水便一口漫过一口,把杨梅一个个塞进嘴里,头一粒还未下肚,下一粒已到了喉边,直到腹饱嘴却感到还未饱。下山时还抢着帮大人背着装有杨梅的竹篓,目的是方便自己能再多吃些杨梅。

此后,我又多次跟着长辈来采摘杨梅。待解馋的心满意足后我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每次采摘杨梅时大家所带的竹篓、箩筐完全可以把山上大部分杨梅摘下带回,既使吃不完还可以制成杨梅干、酿成杨梅酒,但领队的长者总是要大家留下许多杨梅。有一次我问长者为何如此,长者说:“杨梅是上天赐给所有生灵享用的珍果,不是只给我们村里人吃的,做人不能有贪婪、独自占有之心,留一些杨梅给其它村的人采摘,给狗熊、山猴、飞鸟享用,人与人之间、人与野兽之间就能够和睦相处。野兽来吃杨梅会在树林里排便,来年的杨梅树得到这些粪便的滋养会长得更旺,杨梅也会长的更多。”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长大后我到河南康百万庄园旅游,看到留丰中道人写的《四留铭》,才理解了家乡长者当年留梅的人生哲理。《四留铭》中写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四留”的大意是: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还给后代子孙。这“四留”是道德传承之训,遵之、守之、行之,则可避害消灾、代代兴旺。从古到今,做人做事不留余地者大多数都没有好结果,富不过三代,留下的反而是悔恨。后来,我每每想起在家乡采杨梅的情景时,感到自己不仅观看了美景之色,品尝了珍果之味,满足了贪玩之心,而且还悟出不少人生哲理,真是采梅数次,受益匪浅。
在我小的时候,那个年代的山是属于集体的。村里有位三十多岁的护林员,平时的任务就是巡看一片一片的山,到了采杨梅的季节,他会在生长杨梅的山中搭棚而居,以防采摘人不小心纵火烧山,防止野兽跑来食梅时攻击采摘的人。有一次,我和一位长者爬到靠山顶杨梅林地边缘地带,正看到护林员蹲在地上,用树枝条轻轻拨弄几只躺着的动物,一问才知杨梅成熟期间,护林员每天都会把几罐陈年杨梅酒放在野兽常出没的路边,这几只猴子是喝了杨梅酒倒地的。醉酒的猴子一般要几个小时才会醒来,这样采梅人就不会受到猴子的袭击。我想,生产队可没有赋予护林员防止野兽袭人的职责任务,护林员一天就挣那几个固定的工分,却能自觉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村民的安危,真是平凡之中见伟大。我外出工作后,听说一场雷电之火把大片的杨梅树烧枯了,当时的山地和田都分给了个人,护林员知道杨梅是村里人的最爱,便在自己的田地上种植嫁接的杨梅,虽然嫁接的杨梅个大、特别甜、产量也高,但却没有了酸味,乡亲们爱吃的是早已习惯了的酸甜相融的杨梅,嫁接的杨梅已不受乡亲们的亲睐,在村里和附近一带卖相都不好,种植的杨梅更多的是销于不产梅的地方。因是在个人承包地种植的杨梅,村里其他人就不便像过去那样自由采摘,当年那种大家共采共尝杨梅、其乐融融的情景也消失了。为让乡亲们重新品尝到酸甜适中的杨梅,重新感受到结伴采梅的气氛,护林员用重金把原来那片杨梅山承包下来,雇人到较远的山中把野生杨梅树移植到承包的山中。没过几年,整座山又长满了野生杨梅树,杨梅成熟季节,他允许本村人像以往那样采摘杨梅,免费一人采摘一竹楼,采摘更多数量的按市场价收费;允许外地人来此旅游观光,享受采梅尝梅的乐趣,适当收取一些费用,允许每人吃够了带回一斤杨梅。此举既满足了乡亲们思恋野生杨梅的情结,又为外地游客开辟了可观赏美景、可品尝美味的旅游景点,还打出了自己的优质杨梅品牌,新鲜的野生杨梅畅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大大增加了收益。据说,下一步,护林员准备用赚来的钱把全村打造成杨梅产销研基地,让村里人入股,使村民由传统农民变成现代农民,彻底改变村里的面貌。
我现在已退休住在省城,几十年来品尝过不少名贵的果实,但每年到了杨梅成熟季节,我都会自费请老友买一些家乡的杨梅到家里,在品尝中找回采梅时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情感;感受那酸中带甜、甜中有酸的特殊味觉;重温留梅长者的亲切教诲;再现护林员舍身护人、致富助人的情景。
我忘不了家乡杨梅特有的美味,更赞美家乡杨梅“不记长时被人遗忘,只顾熟时献君甜酸”那种天然形成的默默奉献的境界;忘不了乡亲们从小到大关爱我的浓浓乡情,更赞美他们勤劳、善良、纯朴、留余、助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