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俞 杰
  
杜杲(音同“稿”),字子昕,福建邵武人。宋乾道九年(1173年)生于官宦之家,年轻时荫补入仕。后被福建提点刑狱(掌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陈彭寿召去,代理闽县(今属福州)县尉;之后,又被江淮制置使(类似钦差大臣,掌江淮一路诸州军事)李珏聘为幕僚。嘉定十二年(1219年),滁州(今安徽滁县)遭受金兵威胁,杜杲奉命带兵前往支援。金人围城数重,杜杲在女墙上被流矢所伤,仍坚持指挥,终将金兵击退。后调任浙江江山县丞(县令佐官)。庐州(今安徽合肥)发生兵变时,杜杲单骑前往,平息了叛乱。此后,又先后担任安徽六安、定远知县,均有政绩。叛将李全犯边,朝廷因杜杲熟悉边防事务,又提升其为濠州(今安徽凤阳)知州。制置使赵善湘欲收复江苏盱眙,密访杜杲。杜杲献计道:“贼恃外援,当断盱眙桥梁以困之。”赵善湘纳之,果然成功。其时,驻在榆林埠(今陕西榆林)的数万金兵请降,有人建议杀降兵,以夺取辎重。杜杲认为,“杀降不仁,夺货不义,纳之则有后患”,主张对金兵训导后悉数遣散。
 
 
蔡州(今河南汝南)收复后,赵善湘与淮东安抚使(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赵范、淮西提刑赵葵主张,乘时抚定中原,收复三京(今开封、洛阳、商丘)。杜杲上书理宗指出:“今江淮因蝗、旱,连岁不登,生理萧条,难任征役。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受病,手足何支?宜料理边防,待时而动。”理宗不听,结果兵败洛阳。众人佩服杜杲有先见之明。嘉熙元年(1237年),杜杲调任安丰军(今安徽寿县)知军。同年秋冬之际,元将温不花带兵进犯黄州(今湖北黄冈),不克,转攻安丰。杜杲领军民,加固城池,奋力抗敌,终将元兵杀退,淮西告安。杜杲因功升为将作监(掌管宫室建筑等),理宗御书慰勉。丞相李宗勉、参知政事(副丞相)徐荣叟都称赞道:统帅淮西,无人能超过杜杲。理宗因此下诏,命杜杲以安抚使兼庐州知府,进太府卿(太府寺主官)、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嘉熙二年,元将察罕率兵80万南犯庐州,杜杲率军民英勇抵抗,待元军攻势衰竭,出城击溃了元军。杜杲又派水军扼守淮水,令长子杜庶及统制吕文德等,率兵埋伏要隘,迫使元兵撤退北归。安丰和庐州两战,成为宋元战争初期的著名战役。杜杲因功升为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从三品)、淮西制置使。后杜杲多次请老,理宗不准,又代刑部尚书。
 
 
淳祐元年(1241年),杜杲再三请辞,朝廷授予工部尚书,以直学士致仕(退休)。其后,元兵又大举南侵,杜杲再次被起用,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州,不久升任华文阁学士、沿江制置使、建康(今南京)知府、行宫留守,节制安庆、和州、无为三郡。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又大破元军。淳祐四年,杜杲进敷文阁学士,升为刑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升宝文阁学士致仕。后又进龙图阁学士。杜杲晚年专意理学,淳祐八年病故。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一品文散官)。《宋史》载,杜杲盛富文才,是难得的文武全才。其有《重修张南轩先生祠堂记》等文章及诗作传世。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