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芳

 
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相敬如宾,生活的温馨会更觉踏实,社会的和谐会更觉真实。每个人的邻居肯定是不一样的,但邻居之间相处的生活方式大致都一样。从我数十年与邻居相处的日日夜夜来看,邻居是离自己最近的社会成员,邻里生活是最绕不开的社会生活。邻居之间演绎出来的生活花絮,无论大事小事,都是每个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印记。
我自幼生长在南方的一个小山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民风十分淳朴,邻居之间问寒问暖、相互帮助成自然之举。
我们村各家各户的生活总体上过得比较拮据,盼望能吃得好一些就成了村里人生活的第一追求。因而,邻居之间相互关心最多的也就是吃喝方面的事,每天三餐用膳之点快到时,相互见面问的都是”吃饭了吗”这句话,言下之意是如未吃饭请到我家来吃,这既是客气的问候,也是真实的关心。这种关心不只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到行动上。今天李家蒸个米糕,明天张家搓个糯米团,后天王家煎个饼,都会送给邻居品尝。要是碰到哪家杀猪宰羊,前三天全村人都知道,宰杀那天村民都会赶来,能帮忙的当个助手,帮不上忙的凑个喜庆。宰猪的人家请村里人既吃午饭又吃晚饭,杀羊的人家一般只请午饭。最热闹的是大年三十早晨做梗米糍粑,晒谷场上放了一排石臼,会捣糍粑的人家先帮不会捣的人家把糍粑捣好,然后再捣自家的糍粑,各家糍粑包的馅都不一样,哪家的糍粑先做好了,便先邀邻居和村里人来尝鲜。这样一来,你家吃我的,我家吃你的,各家就都能吃到不同馅的糍粑,既品尝到了美食,又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情感。
 
 
我爷爷是开村鼻祖,他会做木工、行草医,还会拉二胡、唱民歌;父亲是全村最强的劳力,挑300斤担子走路不吃力,因此我们家在建村后近10年里,生活条件都好于其他人家。全村多数人家住的是茅草房,我家住的是木屋房,客厅较大,门口的平地也较为宽敞。傍晚,许多邻里乡亲都会来我家听爷爷拉二胡、唱民歌,爷爷感到拉二胡、唱民歌能给村里人带来快乐,便坚持每晚拉唱,遇到下雨天乡亲们不方便来听时,便自拉自唱,悠扬的歌声哪怕能传送到一个邻里乡亲的耳朵也好。爷爷还坚持免费用草药帮助村里人治病,父亲则常常帮助体力不强的邻里乡亲拉回砍伐的木头和柴火,母亲酿米酒的手艺在全村首屈一指,到了冬天就被各家各户请去指导酿酒,虽然很累,但母亲感到能帮助乡亲们做点事心里高兴。后来因母亲长期生病,我们家的家境大不如以前,爷爷去世了,父亲逐渐老了,我和弟弟又尚未成年,家里只能靠父亲赚点工分养家糊口,母亲治病欠了许多钱,借钱给我们家的邻里乡亲都表示不要还,说是当年爷爷给他们治病都免费,就当是还人情。当然所欠的钱最后还是还了,是父亲用卖掉木屋的钱还清债务的。
 
 
长辈们和睦相处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友善往来。村里的孩子在一起可玩的多了,转陀螺、溜钢圈、甩纸板;打弹弓、射水枪、顶膝盖;打水仗、捏泥娃、堆雪人、斗蛐蛐。春夏秋冬,每天都玩不够,但有几种情况令人最难忘:一种情况是大年初一和十五的早晨、晚上,各家都会放鞭炮开门封门,孩子们都会跑出来拾捡未放完的鞭炮,然后凑在一起,把捡来的鞭炮平均分给大家,经过每个人的手全部放完,如此,即便是没能捡到鞭炮的小孩也能过过放鞭炮的瘾。另一种情况是小伙伴们上山采野果,回家前先把野果吃饱,剩下的大家把野果平均分了带回家,使大家常感受到伙伴之间有吃同享的温情。还有一种情况是夏天孩子们都想到河里游泳,但很多家长都反对。对此,小伙伴们就想出了去河里捕鱼改善家里伙食的办法,以取得家长们的同意。为了让家长们每次都能看到孩子们摸鱼有收获,不阻止孩子们去河里的行动,捕到较多鱼的孩子,总会分一二头给有时捕不到鱼的伙伴,这使孩子们感到鱼虽然很贵重,但相互之间的友情更珍贵。
十几年的农村生活,虽然过得不富裕,有些年头还过得比较清苦,但却是我们家与邻居相处最和睦的时期。这个时期留给我的印象是全村人都是亲朋好友,都是邻居,邻居已不只是隔壁邻里的概念,而是浓浓的乡情。我多幺期望将来无论身处何方、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种良好的邻里关系都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十几年农村生活的邻里关系,是我大半生中感到最纯朴、最友善的邻里关系。
七八十年代,我参军到大西北工作多年,成家后妻女居住在县城,幸运的是邻居都是文教卫系统的干部职工。他们得知我妻女是军属,便主动问我妻子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女儿算术课成绩一般,隔壁邻居的算术老师主动为女儿补课;女儿体质偏弱,楼上一位女老师每天清晨都带女儿长跑。有一次女儿发高烧,楼下的医生半夜帮助联系医院,并与我妻子一起把女儿送到医院就诊。我每次回家探亲,妻子都带我到邻居家登门道谢,邻居们有的说这是小事,邻里之间本应相互帮助;有的说我到千里之外参军,舍小家保卫国家,作为百姓理应感谢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我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邻里们说孩子们对老师讲的革命传统教育课不太接受,感到不够真实,但孩子们对解放军很崇拜,如果我能够为孩子们讲讲革命传统教育课,效果肯定很好。我欣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利用周末时间,把邻居的孩子集中到我家,给小朋友们讲中国革命历史;讲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讲我所在部队艰苦训练以及帮助地方百姓抢险救灾的故事。好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要求他们从小就要培养起感恩之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报答党和革命先辈的恩情。听了我的课以后,孩子们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同学之间主动传播我讲的故事。邻居们都跑来感谢我,说是帮了他们一个大忙,解决了一大心病和忧愁,我也为总算帮助邻居们做了一点好事而高兴。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邀请我和其他学生的军人父亲在全校讲革命传统教育课,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邻居对我家的关心帮助反映了那个时代城市居民邻里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既是中华民族善良、大爱、助人为乐传统美德持续传承的结果,也是各地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带来良好效应的结果。
 
 
八十年代末,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几十年时间里搬了几次家,相处过不同类型的邻居。刚转业到地方工作时,心里总想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又在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邻里关系应该是会越来越好。结果是虽然大多数时间自己与邻里的关系都相处的很好,但与一些邻里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状况。第三次搬家后,居住的时间比较长,邻里之间遇到的不正常之事也较多。我和隔壁邻居之间过道上的垃圾,平常都是我们家里人主动打扫,有一次我和家人外出休假几天,回来后快到自家门口时,看到邻居边开门边说道:“过道这么脏也没人打扫”。我心想,你怎么不打扫?平时我们家打扫惯了,反而成了应该做的事,几天没打扫,却成了我们的错。本来想说他两句,后来想想邻里关系不能闹僵也就算了。我楼上住的是一位单身小伙子,晚上九、十点经常带年轻人到家猜拳喝酒,影响了邻居们的休息和孩子们的夜读。有一天我劝说了他几句,他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很不高兴,下雨天路过我家门口时,用脚踹了我家的门,门上留下了许多泥土。见到这一状况,我心里想自己也没得罪谁,就是说了楼上小伙子几句,这事肯定是他干的,但一想又没有证据,只能是吃哑巴亏。我家和楼下邻居关系一贯不错,有一次我家晒衣服未甩干,把水滴在他们家晒干的衣服上,结果一下子仿佛就成了冤家,路上碰面,我们家里人跟他们家人打招呼时,他们却视而不见。邻里关系好时,出门便有人向你问候,一天都感到心情愉快;关系不和谐时,不仅心里憋屈没地方诉说,还连累亲朋好友。我和妻子工作都很忙,下班较迟,有时周末还要加班,以前来看望我的亲友,经常会碰到我家没人,邻里们见了都会开门把亲友引进他们家等我们回来,后来邻里关系不和谐了,他们都把门关了,亲友们只好久等着我们。有一天,我想自己与邻居关系都不正常,这是我几十年城市生活所罕见的,如此长期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再一想,我很难做到如孟母那样择邻而居,但我可以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只要对邻居以诚相待,以善相待,久而久之,邻里之间的关系肯定会融洽。那么如何改善呢?自己通过“五个主动”进行尝试,达到了预期效果。
——主动接触沟通。出门如碰到上下左右邻居,自己便主动上前与他们打招呼,开始几次他们都闻而不答。国人有不打笑脸人之说,后来我打招呼多了,他们也都会点点头以示回应。或许是在相互接触中,他们感受到了我的诚意,慢慢地见面后相互也会聊上几句,消除了彼此相遇不打招呼的尴尬局面。
——主动帮助解困。我居住的那个单元大多是机关干部职工,我职务最高,遇到邻居时,我经常会主动询问对方有没有什么要解决的困难。起初大家也没当回事,认为我是在说客套话,后来我确实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帮助一位邻居的小孩解决了上重点小学的问题。大家得知这一信息后,纷纷找上门提出要解决的困难,在不违法违纪,不违背民意的情况下,我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从而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主动包容谅解。通过多次沟通接触,后来有的邻居向我道歉过去一些不友善的言行,未等他们说完,我就主动说:“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误会,我们家也有一些事处理的不好,给你们添麻烦,邻里关系应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今后相互之间再有误会,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为好”。取得相互谅解后,邻里之间的心贴的更近了。
——主动担当责任。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的生活小区也在搞构建和谐小区,我住的那座楼有四个楼道,每个楼道都要选一个负责人,小区的生活琐事不少,构建和谐小区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小区领导征求大家意见,大多数人都不愿当这个负责人。见此情形,我主动承担了这一责任,于是,三天两头开会,挨家挨户通知注意事项,经常检查环境卫生,定期征求意见等等,没完没了的事接踵而来,对此我没有任何怨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大家的麻烦,发现卫生不整洁的地方,自己动手打扫干净。我的主动担责,久而久之感动了邻里,我也成了我们那个楼道居民的主心骨。
——主动献计献策。长时间的社区生活使我观察到,邻里之间不够和谐不只是个别现象,有的楼道多一些,有的楼道少一些。要改变这种状况,只靠个人之间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促进大家共同努力的机制。于是,我向小区领导提了三条建议。一条是在小区内建立邻里中心。中心场所放置报刊书籍,设置体育活动场所,让大家在开展体育活动和阅读报刊书籍中多接触、多交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另一条是定期开展谈心交流活动。由楼道负责人监督实施,在谈心中有误会消除误会,没有误会通过聊天增进感情。最后一条是开展评比“优秀邻里”活动,增进荣誉感,传递压力感。小区领导经集体研究,采纳了我的建议,大家按照这套机制共同努力,增强了构建和谐小区的成效,邻里关系变得十分和谐,小区也被上级评为先进和谐小区,和谐的邻里关系,使小区居民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满温馨,消除了不必要的烦恼,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戒心十足防心严重的情况下,许许多多如同我们小区一样先进单位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各地全面构建和谐小区的信心,而且还为构建和谐小区树立了可学习借鉴的典型。各个时期邻里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欣喜的是,当今尽管一些地方的邻里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长期熏陶下,经过全国上下长期构建和谐社会,各地的邻里关系总体上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近段时间我对几十年的邻里关系进行了认真梳理,又取到了以下三点新的认识:
邻居应以心为邻。若彼此心灵相通,距离再远也感到是近在咫尺,若心灵不相通,再近也会感到彼此远在天涯,视而不见。世人要想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就应该具有善心、爱心、宽容之心、助人为乐之心。以屋为邻的邻里关系是不稳定的,以心为邻的和谐邻里关系才是本质的牢靠的。
邻居应以众为邻。人与人之间再亲近肉体上都不可能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处在一起的都可称为邻里,家人之间是邻里,居住在上下左右的人是邻里,朋友同事之间也是邻里。因此,世人参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就应树立大邻里观念,着眼于自己相处的每一个人,只有以众为邻,用美好之心去对待所遇见的每个人,社会成员之间大邻里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邻居应以美为邻。不仅要选择善美的人为邻,还要选择优美的环境而居。反之,要选择善美的人为邻、选择优美的环境而居,自己也应具有善美之心,只有善待每一位相遇的人,彼此才能享受以美为邻的生活;只有善待和保护好自然环境,世人与地球村这一最大的邻居才能和睦相处,少受或免受自然灾害,过上较为安逸幸福的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