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俞 杰
 
  黎士弘,字愧曾,福建长汀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生。青少年时,在家乡濯田山中苦读20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应顺天乡试(省试),中举人。康熙元年(1662年),授江西广信府推官(府州属官,掌管刑狱)。任内认真审案,除强纠贪,释放大批无辜百姓,民间有“遇黎则生”的歌谣。当时,广信所属的玉山县,经战争破坏,百姓流散,田地荒芜,城中草深三尺,居民仅32家。总督张朝麟委派黎士弘前往署理县事。黎士弘到任后,只筑一斗室避风雨,即着手招集流亡,垦辟田地,建官署,创学宫,使玉山县城从荒废中迅速复兴。康熙七年,调任永新知县。永新县在崇山之中,交通阻塞,民生凋敝,素称难治。黎士弘上任后,“尽除苛政,薄征徭”,让百姓休养生息;兴办书院,定期召集生童文士研讨诗文,大兴崇文重教之风。黎士弘断案明敏。曾有某甲伪造竹简婚书,诉某乙悔婚。黎士弘先问媒人:某乙得某甲多少聘金?行聘时有谁在场?媒人妄举以对。又问某甲,所答与媒人不同。再出婚书质问某甲:你说订婚已3年,为何竹简色泽尚如此青翠,岂非临讼伪造?某甲无言以对,只好服罪。黎士弘还解决了为争夺沉滩江水灌溉农田的千年积案。他在永新的三年中,政清狱简,深得民心。离任时,广信七邑士民莫不涕泣,“攀留遮道”,并在永新县衙前建立生祠以祀之。
 
 
  康熙十年,黎士弘以廉卓第一,升为陕西甘州(今属甘肃张掖)同知(知府副职)。甘州夙称雄镇,时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策划骚乱事件。黎士弘就任后,宽赋省徭,严而不苛,未及2年,河西二千余里治行独冠一时。不久,升任江南常州知府。时值吴三桂叛乱,关陇震动,朝廷大员以黎士弘“才望素著”,上疏请擢为洮岷道(今甘肃临洮县、岷县)副使,留署甘山道事。
 
 
提督王辅臣反叛,临、巩各郡尽为所据,兰州失守。甘肃提督张勇与甘肃总镇、西宁总镇会师凉州,准备进剿。黎士弘向甘肃巡抚建议:“河东失陷,首在恢复兰州。各镇兵马云集,必须事权归一。”又带头捐献粮草,并劝官绅士庶量力捐输。平叛大军粮草充足,迅速收复了兰州。黎士弘以赞画(出谋划策)有功,升甘肃按察使(掌一省刑法之事)。赴任后,黎士弘日则赞画军机,夜则判理刑狱,在查处失职官吏时,力求公平。时宁夏发生兵变,提督陈福被杀。将军、督抚以黎士弘在边地八载,名著西陲,奏请改授其镇守宁夏。到任后,黎士弘严守御,安人心,请求免除了各卫、所积欠仓粮7.5万石,迅速平定兵变。黎士弘因功进陕西布政司参政(副省级职级,从三品)。不久,以母老请求归里。黎士弘返乡后,在长汀县城西门外建了溉本堂。在这里,他住了二十年,读书写诗,一刻不曾放下。“若不读书何从度日,唯有养智以奉高年”,这既是他手书的对联,也是他一生读书养性、涵养心智的写照。康熙三十六年病卒。黎士弘从七品推官一路走来,其一生如时贤概括的“于官为廉吏,于国为劳臣,于乡为长德”。
黎士弘少时即显诗才,成年后,更是以诗文名于世。17岁时,他作《百鸟纪》,崭露头角,被明朝清官冯之图称为“汀南异人”。其著有《托素斋诗文集》10卷,《仁恕堂笔记》3卷,《理信存稿》3卷及《西陲见闻录》等。其“文章清新俊逸,诗多清真朴实之作”。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