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俞 杰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生于宋雍熙元年(984年)。父亲柳宜,曾任南唐监察御史(掌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萧整朝仪等事务),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先后任雷泽县令、费县县令、濮州(今河南范县濮城镇)任城令(任城县令)、全州(今桂林全州县地域)通判(掌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负有监察责任)等职,后官至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
 
 
 
柳永少年时代在家乡崇安生活,曾留下歌颂家乡武夷山水的诗篇。青年时代,随父亲游宦汴京(今开封),因精于音律,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声传一时”。当时,北宋的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醉金迷。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春天在京城的科举考试)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此间,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严厉遣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登科出仕并未完全绝望。大中祥符八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同时,与相好的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征部乐·雅欢幽会》,抒发失意失恋的苦闷情绪。天禧二年(1018年),长兄柳三复中进士,柳永第三次落榜。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柳永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感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天圣七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此后漫游渭南、荆湖一带。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柳永中进士后出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推官(团练使下掌推勾狱讼的官员)。到职后,他改变过去作风,勤于职守,很快得到知州吕蔚的举荐,但因侍御史郭劝反对未得升迁。在睦州任内,他写下一首《满江红》,生动形象地描述桐江的优美景色,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每逢迎神岁祀,都要歌唱此词。景祐四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他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
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监(盐场长官)。任职期间,他接近盐民,了解到盐民终岁辛劳还是饥寒交迫,写下《煮海歌》:“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表达了对盐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庆历三年(1043年),柳永调任泗州(今安徽泗县)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官员考绩升迁)改官,但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是年秋,进献新词,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投诉,才得入京任著作郎(掌修纂日历,撰写碑志、祝文、祭文等)。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愽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郞(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等诸事,从六品),后以此致仕(退休),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皇祐五年,柳永与世长辞。
史载柳永的轶闻典故有“奉旨填词”、“白衣卿相”等。奉旨填词说的是,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临进士放榜时,仁宗引用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青楼歌馆以自遣,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白衣卿相说的是,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便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柳永是矛盾的,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而醉里眠花宿柳的时候,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了充分发挥。
据传,柳永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们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世称“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存世词作有《乐章集》等。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运用晚唐和五代民间曲子词的形式,以“赋法入词”,铺叙展衍,大胆创新,创作了大量的长调慢词。在创作过程中,他摆脱五代花间派刻镂雕红浮靡之风的影响,用自己亲身感受写下了多方面题材的作品,如《迎新春》云:“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萧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生动描绘了帝都的繁华,鳌山灯节的热闹和市民狂欢的情景。《望海潮》描写杭州的景色,即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清丽,又有“云树绕溪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壮观。从唐到宋,一般文人士大夫因不甚熟通音律,词的形式多为单调的小令或中调,柳永扩大词的规模和领域,又“变旧声作新声”,遂使慢词长调,“始行于士大夫间”,以致后来的大词家无有不受其笼罩者。宋人王灼曾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源流从柳氏来”。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柳永未入仕前,敢于蔑视传统礼教,大胆和民间乐工、歌女等艺人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所思所想,为他们谱写了大量弹唱的新词。这些词感情真挚、语言通俗,如在《雨霖铃》中,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表达与佳人怅别情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又如《凤栖梧》词云:“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然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把无限愁情蕴含在无言之中,使草色烟光染上感情色彩。由于柳词“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自然”,因而深受民众喜爱,时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词风行一时广为传唱,词家对其评论最多的是其“俗”的特点:柳词之俗,突出表现在其通俗易懂,大胆率直及浓厚的世俗情味。清人宋翔凤说:“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但仅以“俗”字视柳词,则未免偏狭。苏轼曾说: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苏轼能从柳词中发见其高华深雅之境界,不独在推赏柳氏之一词一语,更在振聋发聩,张扬一种登高望远的逸怀浩气。苏轼之论,对启发人们透过“俗事”、“俗情”,以发见柳词之“雅”,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亦俗亦雅,雅俗相兼,平处明白家常,高处清劲浑雅,举首放歌,这正是柳词独具的审美特征。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