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俞 杰
无诸,姓驺氏,约生于战国晚期,系越王勾践的第十三世孙。自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国夺取越国钱塘江以北和以西的土地后,越国从此解体,越王子孙分散到江南海滨一带,各据一方,或称王,或为君,互不统属。无诸是移居福建境内的越人后裔,与当地土著共同拓荒垦田,发展生产,后自称为闽越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大军进攻越地,废除无诸的王号,降为君长,并在闽越故地设立闽中郡,辖有今福建全境,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广东潮州、梅州地区。因土地辽阔,距离中原遥远,秦朝并未派遣守、尉、令、长管理,闽中郡仍由无诸统治。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举行反秦起义,各地反秦武装纷起响应。无诸因“秦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血食即荤食)”,便率众归刘邦手下的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将项羽和沛公刘邦所带领的队伍成为反秦两支主力军。无诸率闽中甲兵随刘邦战蓝田,攻析、郦(今河南地),入武关(陕西),以勇敢善战著称。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队攻克咸阳,子婴出降,秦朝灭亡。随之项羽入关,杀子婴,焚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分封诸王侯时,项羽以“楚、越有旧隙”,不封无诸为王。同年,楚、汉战争爆发,无诸率闽中甲兵辅助刘邦,攻击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重新统一做出贡献。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后,登基称帝,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统治原先的闽中之地。无诸仿效中原,在现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史称“冶城”(东冶)。由于无诸开辟闽疆,创建冶城,“闽之有城从此始”,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著人物。
 
 
无诸在位期间,与汉王朝保持和睦的隶属关系,对汉朝皇帝崇敬有加:“献高帝石蜜(冰糖)五斛,密灼二百支,黑鹇(音同“闲”,鸟)白鹇各一对。”同时在满目疮痍、社会生产十分落后的闽越土地上开始了披荆斩棘、效法中原的艰苦创业。他积极吸收中原的科技文化,大力推广铁制工具,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越族早已掌握了冶铁技术,无诸治闽时,冶铁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铁制的农具有锄、钁(音同“掘”,刨土农具)、臿(音同“插”,铁锹);工具有斧、锤、凿、锯、刀、削、铁环、铁条;兵器有长、短铁矛和刀等等,铁器已普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型美观、质地坚硬且富有地方特色的陶制品,如匏(音同“刨”,葫芦状)壶、双耳罐、双耳瓿(音同“不”,小瓮)、敛口钵等各种生活器皿,也十分流行。当时,闽越人民安居乐业,无诸与僚属们经常在桑溪(闽江支流,发源于福州北岭山脉青鹅山)和于山等处欢聚宴饮。此间,无诸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登于山高处望海,所以于山又称九日山。在无诸治理下,闽越国势日益强盛,“甲卒不下数千、万”,成为当时东南一强。
相传无诸死后葬于福州城隍山西面小山上,俗称王墓山,闽人怀念无诸,历代都立庙祭祀,俗称祖庙。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